铜仁学院9项成果获省级优秀成果奖,《铜仁日报》整版刊登点赞
6月3日,《铜仁日报》整版刊登报道了我校在全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表彰会上的获奖情况,随小编一起来看↓↓↓
近日,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暨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表彰会在贵阳召开。铜仁学院党委书记李树新、获奖代表应邀参加了会议。此次优秀成果奖共评出200项获奖成果,其中一等奖50项、二等奖70项、三等奖80项。铜仁市共有9项成果获奖,全部落户铜仁学院,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获奖数量位列全省高校第五、市州高校第一。
在此次优秀成果奖评选中,铜仁学院侯长林、陈昌芸的论文《应用转型是在坚守大学根本前提下的转型》荣获一等奖;刘洪涛的著作《新中国体育科技政策变迁的历史考察与思考》,皮坤乾、杨秀琴的论文《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泛滥的法理思考》,冉光仙的论文《边界守望:贫困群体介入无边界冲突论析》荣获二等奖;李帅的著作《鸠摩罗什译经述宾结构研究》,梁正海、马娟等人的研究报告《困境与出路: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传承与保护研究》,陈俭、侯长林、宋艳的论文《中国农产品出口东盟影响因素研究》,白强的论文《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逻辑根据与路径选择》,叶丹、周永雄的论文《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教学服务型大学课程建设的技术逻辑》荣获三等奖。
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17-2019年,全省共出版/发表优秀成果2175部/篇,其中包括:学术专/译著807部、研究报告14部、CSSCI/SSCI来源期刊论文和被四大索引文摘全文转载的论文1297篇、国家级权威报刊理论文章57篇。出版学术专/译著最多的6家单位依次是:贵州大学134部、铜仁学院116部、贵州财经大学111部、贵州师范大学69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61部、凯里学院60部;CSSCI/SSCI来源期刊论文和被四大索引文摘全文转载论文数量最多的6家单位依次是:贵州大学295篇、贵州财经大学271篇、贵州师范大学266篇、贵州民族大学65篇、铜仁学院62篇、贵阳学院53篇。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出版/发表优秀成果方面,铜仁学院已经跻身全省高校前列。
铜仁学院历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通过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有力地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铜仁学院在全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共有11项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在全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共有5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19年,铜仁学院上榜了中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文社会科学论文排行榜前50强,排在榜单第22位,是全省唯一上榜的高校;2018年和2019年,铜仁学院C刊论文发表数量分别是39篇和34篇,两年均排在全省地方高校第1位、全省高校第5位;铜仁学院侯长林教授在2018年度全国人文社科学者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排行榜前100名榜单中,排在第79名,是贵州省高校唯一的上榜者。2016年度、2018年度,铜仁学院入选了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2019年,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研究团队荣获贵州省首批社会科学“学术先锋号”,梁成艾教授荣获“学术先锋”。2017年,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名家·贵州学术年会暨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高峰论坛在铜仁学院举办;2018年,第七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铜仁学院举办;2019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建设现场推进会在铜仁学院召开。2019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研究基地”“武陵山语言与民族研究中心”在铜仁学院挂牌成立。这些,充分体现了铜仁学院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也体现了上级部门和学界对铜仁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肯定。同时,铜仁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优异成绩为学校申请增列为贵州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学校坚持“铜仁需求·国家标准”“依托梵净·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立足黔东,面向贵州,围绕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及周边富集资源,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形成了以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和区域内一流建设Ι类学科群为引领、7个省级重点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申请的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聚焦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理论与实践,在地方院校研究、职业教育研究等领域走在贵州前列,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申请的农业、艺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紧扣区域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在特色山地农业与乡村旅游、黔东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等领域,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强劲势头,必将迎来研究生教育的新突破、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切实担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重责。展望未来,铜仁学院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集中力量开展理论研究,坚持把双脚踏在大地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着力推出有思想含量、有理论分量、有话语质量的优秀成果,为服务学校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进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获奖的老师们有哪些感想?
一起来看↓↓↓
“哲学社会科学既是人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和文化力量的重要体现。当今世界所有重大问题,无不与哲学社会科学紧密相连,很多问题仅仅依靠科学技术根本无法解决。因此,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大学同样如此,既需要自然科学,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两者缺一不可,就是理工类的大学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铜仁学院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教育学、民族学等具有较大优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农林经济管理、历史学、文学、美术学等学科也有较大发展潜力。我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从文化学起步,涉及教育学和管理学,并正在走向哲学,尤其是对地方院校的研究,让我深感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一所大学的发展如果没有高等教育学的介入,很难走向卓越和一流。”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立足中国大地,聆听时代声音,聚焦时代突出问题,积极为党和人民立学述论和建言献策。作为一名从事多年法律实务和法学研究的高校教师,面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泛滥,我与杨秀琴老师共同撰写了《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泛滥的法理思考》一文,在深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违纪违法性基础上,提出有效遏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泛滥,除要从理论上批判、政治上揭露外,还要运用法治的力量,从法律上制裁,并呼吁应尽快制定《国家英烈名誉保护法》等。2018年,该文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印的《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第26期专题报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人大办公厅等。今后,我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着力研究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法治保障问题。”
“做社科研究,首先要确定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我十余年来的绝大多数成果都是围绕农产品国际贸易这个方向在做;其次,要学会苦中取乐,做科研是一个厚积薄发、非常辛苦的过程,但只要用心去做,发现中间的乐趣,自己就能坚持下去;再次,要正确处理好科研与其它各项事情的关系,每天需要挤点时间看看文献,写写文章。目前,我做的研究主要偏向宏观,后面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开展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哲学社会科学是用哲学的思辨洞悉社会热点和前沿问题的一门学问,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铜仁学院的一名教师,我长期从事民族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医药知识传承与保护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先后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项成果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我喜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亦如我喜欢阅读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样,它能让我充实,让我心静。未来的每一天,我都会在阅读、思考、研究中度过,用一个民族学的眼光洞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共生关系,用心把学术论文写在黔东大地上,为这片我深爱的热土的文化兴盛贡献自己的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总书记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作为铜仁学院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该将学术研究与育人造才相结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做好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近年来,我主要聚焦于‘双一流’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产出了一些研究成果。在研究工作中,我有两点体会:一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二是要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写在中国大地上,科学没有国界,但研究者有祖国。作为一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扎根祖国大地做学问。今后要逐步转到地方本科院校‘双一流’建设的轨道上来,为地方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奉献学术智慧,提供实践方案。因为,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而且需要更多的一流地方本科院校。这是我今后研究工作的主要目标。”
“这次能够获奖,一方面深感荣幸,这离不开自己对社会冲突等现实问题的持续关注,更离不开学校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充分的学术支持,离不开这个时代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的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与社科研究既要‘顶天’(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高层次的成果)又要‘立地’(扎实的田野调查)要求的差距、与学界同仁的差距。我将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要求,以问题为导向,把研究瞄准贵州现实需求,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写在中国大地上,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担当与使命。”
“语言学是一门既枯燥又有趣的学科,开展语言学研究也是一样。我们自建百万级的语料库,并借助北大CCL亿级的语料库,对古代汉语材料中的述宾结构进行全面细致的定量考察与定性分析,运用隐喻、转喻、概念整合、意向图式、词汇化、时间顺序原则等理论,对述宾搭配现象进行认知阐释,结合具体实例探讨述宾结构研究成果在辞书编纂、汉语国际教育等实践中的应用策略,将语义韵从描写性阶段推进到解释性阶段,进一步充实了容器隐喻理论,非常精细地描写了一系列词或词的新义项产生的演变路径。一些成果现已被国家级规划教材采纳,对通行教材的修订起到了一定作用。今后,将继续探讨述宾搭配规律的特点,并加强探讨其语法化的诱因、演变路径以及语用机制。”
“体育学科在高校学科群中是相对弱势的,我这次能够获得社科二等奖,很高兴也很激动,一是自己的研究得到了认可,二是为学校和学院争了光。哲学社会科学被称之为软科学,和自然科学相比,其研究价值的应用性和直接效益并不明显,但好的社科研究能够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能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其价值虽然是隐性的,但同时也是重大的。对于社科研究者而言,除了学校的重视与支持外,要有‘坐得十年冷板凳’的定力,掌握基础,把握前沿,才能厚积薄发。我将继续努力,为体育学科发展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为学校、学院的发展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 铜仁学院在2020年中国大学教师学术水平排行榜中排名381位
来源:《铜仁日报》(2020-06-03 第05版 专题)
编辑:张朝飞
审核:叶丹
整理:明德网络文化工作室